×
搜尋全網
日誌
相簿
影音
帳號
一週內
一個月內
半年內
一年內
不限時間
7z檔解壓縮教學
影音匯出下載教學
相簿匯出下載教學
日誌匯出下載教學
×
生活
美食拜訪
烹飪食譜
親子寵物
影視娛樂
旅遊
國內旅遊
國外旅遊
日本
亞洲
歐美
康健
登山
運動
保健
風格
手創DIY
藝文創作
流行時尚
個人日記
學習
科技達人
政經社會
專業進修
國內旅遊
彭城為本--- 大城 潭墘 劉家古厝
清末至日治初期,潭墘地區為一街庄,稱為「潭墘庄」。 該庄北與頂山腳庄、尤厝庄為鄰,東與九塊厝庄為鄰, 南邊隔濁水溪與港後庄、大庄、舊庄、草湖庄為界,西邊為下山腳庄。 大正九年(1920) ,廢廳、支廳、區、街庄(舊制)改設州、 郡、街庄(新制)、大字,該庄改制為「潭墘」大字, 隸屬於臺中州北斗郡大城庄。 戰後大城庄改制為大城鄉,隸屬於臺中縣, 大字亦改制為村。1950年10月,中、彰、投分治, 大城鄉改隸屬彰化縣。 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潭墘地區為一街庄, 稱為「潭墘庄」,隸屬於深耕堡。 該庄北與頂山腳庄、尤厝庄為鄰,東與九塊厝庄為鄰, 南邊隔濁水溪與港後庄、大庄、舊庄、草湖庄為界, 西邊為下山腳庄。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
apex.cheng
大城 潭墘村 劉家古厝
潭墘村位於大城鄉東南端,是彰化縣最南端的一村。 本村,南臨濁水溪,北接二林鎮,東臨竹塘鄉,面積約7.68平方公里, 人口約1,300多人,分為上、下潭墘、管仕厝、尤厝、七星崙等五聚落, 並且有潭墘、尤仕兩社區。 社區產業以農業為主, 因此居民多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作息方式。 墘,是旁邊或附近的意思, 潭墘,就是因為墾殖的先民,紛紛沿著村內數座大池塘 邊蓋起了住家,久而久之,這裏便稱為潭仔墘, 也就是現在的潭墘村。 潭墘村是以自然環境命名,昔日濁水溪因在此曲流成一個潭, 劉姓祖先定居之後,為此地取名為潭墘, 社區建築多以舊式閩式建築為主, 房屋彼此緊鄰,社區內巷道狹窄且蜿蜒曲折, 但三合院建築保有最完整, 與在地民風相呼應
apex.cheng
大城 潭墘 劉崧甫故居 (蓮亭)
潭墘村位於大城鄉東南端,是彰化縣最南端的一村本村, 南臨濁水溪,北接二林鎮,東臨竹塘鄉,面積約7.68平方公里, 人口約1,300多人,分為上、下潭墘、管仕厝、尤厝、七星崙等五聚落, 並且有潭墘、尤仕兩社區。 潭墘村是以自然環境命名,昔日濁水溪因在此曲流成一個潭, 劉姓祖先定居之後,為此地取名為潭墘, 社區建築多以舊式閩式建築為主, 房屋彼此緊鄰,社區內巷道狹窄且蜿蜒曲折, 但三合院建築保有最完整,與在地民風相呼應, 實為特色之一。 劉崧甫(1898-1971)生於日治初期,出身自彰化南部, 二林庄西南方的大城庄潭墘村的地方望族。 劉崧甫的父親劉蓮亭(1867-1926)是地方仕紳,早年受過漢文教育, 日治時期曾任保正、庄協議會員等公職。 劉崧甫幼時曾在父親劉蓮
apex.cheng
芳苑 新街村 洪家古厝
芳苑原是一片沙丘荒涼,不毛之地,據史載三百八十餘年前有 福州曾姓家族定居於此,繼有陳姓及泉州府同安縣等地居民陸續遷陟, 先民蓽路籃縷,開荒墾地,從事農漁業,人口逐年增加, 部落集結,各種產物亦有剩餘,必須向外運銷, 與福建省通航貿易居多,當時有地無名與外埠通商, 諸多不便,名曰「番仔挖」。 斯時番挖已成為內外貿易港,清廷為維持沿海治安在此間設有汎防廳, 當時海寇猖獗,蔡牽一黨時代常在海上搶劫,極端拔扈, 彰化知縣楊桂森為平海寇,親臨查察地勢,鼓勵民眾協防, 不久海寇絕跡,人民安居樂業厥功甚偉。 嗣後廢除汎防廳改改設保甲局,隸屬深耕堡, 大正九年(1920) 十月一日施行所謂地方自治制度改番挖區為沙山庄, 因本鄉多屬沙丘而得名,設庄役場。
apex.cheng
埔鹽 南港村 林家古厝 (已拆)
清初漢人渡海來到這裡時,大片土地尚很荒蕪, 據老一輩傳下來的說法,埔鹽原早是大片草埔地, 因含鹽分比較多,而有「埔鹽」這地名。 埔鹽鄉往昔屬平埔原住民族巴布薩族(Babuza)馬芝遴社(Betgirem)社域, 今永平村仍留有「番童埔」之古地名,大有村亦有馬芝遴社遺址(大有村遺址)。 漢人移民從雍正至乾隆年間入墾,次第墾成田園創建村莊。 乾隆年間,改稱馬芝堡、二林上堡及燕霧下堡。 光緒十一年(1885),隸屬臺灣省臺廈道臺灣府彰化縣轄下 馬芝堡、二林上堡及燕霧下堡。 明治四十二年(1909),改屬臺中廳鹿港支廳埔鹽區。 大正九年(1920),臺灣總督府實施臺灣州制, 改正地方制度為臺中州員林郡埔鹽庄。 南港村由「南港」、「菜堂」和「彎仔內」三聚
apex.cheng
秀水 花秀路 梁家古厝
昔日秀水包括今秀水鄉秀水、安溪、莊雅等三村, 位於彰化隆起海岸平原的北部,當地洋子厝溪及石笱圳上流。 地名由來據傳往昔排水不佳,常積水發臭, 初作臭水後以雅字「秀」代替「臭」; 另一傳說亦稱「透水」蓋有一積水發臭的諧音存在, 故早稱為「臭水」, 於清嘉慶年間將「透」之部首刪除, 改稱為秀水並沿用至今.......... 在清雍正之前,係馬芝鄰社原住民所居住之地, 雍正年初閩人自泉州府(南安縣,晉江縣),漳州府等地遷入開拓, 至乾隆初年,逐漸形成部落,稱馬興,馬鳴山,安東,埔姜崙, 曾厝,下崙等六莊, 因原係馬芝鄰原住民所居,故總稱馬芝堡,屬彰化縣轄。 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事件中「馬鳴山燕霧堡會戰」、 「秀水燕霧堡會戰」即在此行政區域內
apex.cheng
溪湖 湖西里 楊家古厝(大德堂)
地名的由來是因介於溪道之間,取其溪,又濁水溪下游一帶沙丘遍佈, 荷婆崙、連乾溪、內山腳、新庄仔、北勢尾、竹圍仔、四塊厝等地有 沙丘圍繞,在其中的盆狀低地稱為「湖」。 當時東螺社平埔族人阿力重長、阿束梯茅、阿這那三兄弟 於乾隆年間在此開墾招佃,其祖父因為本地有溪有湖 而命之地名。 清雍正年間,溪湖隸屬於彰化二林上保。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八月,設保良局。 明治三十年(1897)八月,由鹿港辦務署管轄,置事務所。 明治三十五年(1902)五月,設溪湖區,轄內溪湖、頂寮、 大突、汴頭、田中央、西勢厝等六保。 大正九年(1920)十月,實施街庄制度,合併馬芝保之三塊厝、 四塊厝以及武西堡之崙子腳,阿媽厝成立溪湖庄,轄屬台中州員林郡。 昭和十三
apex.cheng
九牧傳芳--- 福興 番婆 林家古厝
福興鄉名由來,是寓意福建省移民新興之鄉。 此地早期屬於平埔巴布薩族馬芝遴社。 清康熙年間起,社番陸續招漢人移入開墾荒埔地,收取番大租。 後漢人漸多,馬芝遴社將海埔地讓與漢人開墾, 另在內地的番社(今番社村) 建立家園。 福興鄉移民大多來自福建泉州、廈門。 自明末清初,鹿港繁榮時期,陸續由鹿港及 王功一帶港口進入福興, 據族譜調查,康熙年間有南安縣梁弘丙等入墾今之福興、福南、二港一帶; 雍正年間,同安縣莊允燠、晉江縣柳岑等入墾。乾隆年間,南安縣梁文荷等及 晉江縣柳天鄰等入墾;乾隆53年,粘氏開基祖粘尚、粘粵等入墾今之粘厝庄。 大正9年(1920),官制革新,本鄉隸台中州彰化郡福興庄, 庄役場設於福興,管轄番
apex.cheng
福興 番婆 許家古厝
此地早期屬於平埔巴布薩族馬芝遴社。 清康熙年間起,社番陸續招漢人移入開墾荒埔地,收取番大租。 後漢人漸多,馬芝遴社將海埔地讓與漢人開墾, 另在內地的番社(今番社村)建立家園。 清道光年間,中部平埔族大遷移,此地番社人口流失並不多。 清初,漢人逐漸由鹿港、王功,進入本地。 福興鄉移民大多來自福建泉州、廈門。 據族譜調查, 康熙年間有南安縣梁弘丙等入墾今之福興、福南、二港一帶; 雍正年間,同安縣莊允燠、晉江縣柳岑等入墾。 乾隆年間,南安縣梁文荷等及晉江縣柳天鄰等入墾; 乾隆53年,粘氏開基祖粘尚、粘粵等入墾今之粘厝庄。 日治時期,明治42年(1909),改隸台中廳鹿港支廳馬芝堡, 轄內分洪堀寮、頂厝、番社三區共11庄。 大正9年(1920),官制
apex.cheng
福興 番社(新厝仔) 蔡家古厝
埔鹽鄉往昔屬平埔原住民族巴布薩族(Babuza) 馬芝遴社(Betgirem)社域, 今永平村仍留有「番童埔」之古地名, 大有村亦有馬芝遴社遺址(大有村遺址)。 漢人移民從雍正至乾隆年間入墾, 次第墾成田園創建村莊。 明鄭永曆十八年(1664),隸屬北路安撫司轄下半線安撫司。 清雍正元年(1723),隸屬臺灣府彰化縣轄下馬芝遴保、二林保及燕霧保。 乾隆年間,改稱馬芝堡、二林上堡及燕霧下堡。 光緒十一年(1885),隸屬彰化縣轄下馬芝堡、二林上堡及燕霧下堡。 明治四十二年(1909),改屬臺中廳鹿港支廳埔鹽區。 大正九年(1920),改正地方制度為臺中州員林郡埔鹽庄。 民國三十四年(1945),改屬臺中縣員林區埔鹽鄉。 民國三十九年(1950),改為彰化縣埔鹽鄉。  
apex.cheng
埔鹽 潭底 陳家古厝
清初漢人渡海來到這裡時,大片土地尚很荒蕪, 據老一輩傳下來的說法,埔鹽原早是大片草埔地, 因含鹽分比較多,而有「埔鹽」這地名。 埔鹽鄉往昔屬平埔原住民族巴布薩族(Babuza)馬芝遴社(Betgirem)社域, 今永平村仍留有「番童埔」之古地名,大有村亦有馬芝遴社遺址(大有村遺址)。 漢人移民從雍正至乾隆年間入墾,次第墾成田園創建村莊。 乾隆年間,改稱馬芝堡、二林上堡及燕霧下堡。 光緒十一年(1885),隸屬臺灣省臺廈道臺灣府彰化縣轄下 馬芝堡、二林上堡及燕霧下堡。 明治四十二年(1909),改屬臺中廳鹿港支廳埔鹽區。 大正九年(1920),臺灣總督府實施臺灣州制, 改正地方制度為臺中州員林郡埔鹽庄。 豐澤村聚落包括「下園」、「中(古)股園」
apex.cheng
埔鹽 下園 陳家古厝
清初漢人渡海來到這裡時,大片土地尚很荒蕪, 據老一輩傳下來的說法,埔鹽原早是大片草埔地, 因含鹽分比較多,而有「埔鹽」這地名。 埔鹽鄉往昔屬平埔原住民族巴布薩族(Babuza)馬芝遴社(Betgirem)社域, 今永平村仍留有「番童埔」之古地名,大有村亦有馬芝遴社遺址(大有村遺址)。 漢人移民從雍正至乾隆年間入墾,次第墾成田園創建村莊。 乾隆年間,改稱馬芝堡、二林上堡及燕霧下堡。 光緒十一年(1885),隸屬臺灣省臺廈道臺灣府彰化縣轄下 馬芝堡、二林上堡及燕霧下堡。 明治四十二年(1909),改屬臺中廳鹿港支廳埔鹽區。 大正九年(1920),臺灣總督府實施臺灣州制, 改正地方制度為臺中州員林郡埔鹽庄。 豐澤村聚落包括「下園」、「中(古)股園」、「潭底」
apex.cheng
溪湖 頂庄 黃家古厝
溪湖鎮公所的資料則提到溪湖的「溪」是大突溪, 是昔日舊濁水溪主河道,乾隆年間一張東螺社的契約 有提到「崙仔厝湖」及「沙仔湖」的地名, 乾隆時期溪湖地區屬二林上堡,而二林上堡的界址東至「番婆庄」 (今番婆里)及「大竹圍」(今大竹里)牛埔界, 西至「大圳港」及溪仔岸界, 南至「八份埔」下南洋港界,北至「崙仔厝」崙車路界的界址內, 是屬於大突溪流域,地勢低窪,大水氾濫時淹沒成湖,水退形成溪流, 沖積沼澤或湳田,西面有山崙和農舍的溪澤湖田, 就稱之為「崙仔厝湖」, 東面河砂沖積的溪澤湖田,稱之為「沙仔湖」, 因為地形溪澤湖田,故稱上述界址為溪湖庄。 明治三十五年(1902)五月,設溪湖區,轄內溪湖、頂寮、大突、 汴頭、
apex.cheng
溪湖 阿媽厝 王家古厝 (慶槐堂)
台灣舊地名沿革第二冊中,記載著溪湖鎮在彰化縣中央位置, 位於彰化隆起海岸平原之西南緣,有舊濁水溪及麥嶼厝溪中游段斜貫而過。 鄉名的由來是因介於溪道之間,取其「溪」, 又濁水溪下游一帶沙丘遍佈,荷婆崙、連乾溪、內山腳、 新庄仔、北勢尾、竹圍仔、四塊厝等地有沙丘圍繞, 在其中的盆狀低地稱為「湖」。 溪湖鎮公所的資料則提到溪湖的「溪」是大突溪, 是昔日舊濁水溪主河道,乾隆年間一張東螺社的契約 有提到「崙仔厝湖」及「沙仔湖」的地名, 乾隆時期溪湖地區屬二林上堡,而二林上堡的界址東至「番婆庄」 (今番婆里)及「大竹圍」(今大竹里)牛埔界, 西至「大圳港」及溪仔岸界, 南至「八份埔」下南洋港界,北至「崙仔厝」崙車路界的界址內,
apex.cheng
溪湖 湳底 陳家古厝 (02)
台灣舊地名沿革第二冊中,記載著溪湖鎮在彰化縣中央位置, 位於彰化隆起海岸平原之西南緣,有舊濁水溪及麥嶼厝溪中游段斜貫而過。 鄉名的由來是因介於溪道之間,取其「溪」, 又濁水溪下游一帶沙丘遍佈,荷婆崙、連乾溪、內山腳、 新庄仔、北勢尾、竹圍仔、四塊厝等地有沙丘圍繞, 在其中的盆狀低地稱為「湖」。 溪湖鎮公所的資料則提到溪湖的「溪」是大突溪, 是昔日舊濁水溪主河道,乾隆年間一張東螺社的契約 有提到「崙仔厝湖」及「沙仔湖」的地名, 乾隆時期溪湖地區屬二林上堡,而二林上堡的界址東至「番婆庄」 (今番婆里)及「大竹圍」(今大竹里)牛埔界,西至「大圳港」及溪仔岸界, 南至「八份埔」下南洋港界,北至「崙仔厝」崙車路界的界址內, 是屬於大突溪流
apex.cheng
溪湖 湳底 陳家古厝 (01)
台灣舊地名沿革第二冊中,記載著溪湖鎮在彰化縣中央位置, 位於彰化隆起海岸平原之西南緣,有舊濁水溪及麥嶼厝溪中游段斜貫而過。 鄉名的由來是因介於溪道之間,取其「溪」, 又濁水溪下游一帶沙丘遍佈,荷婆崙、連乾溪、內山腳、 新庄仔、北勢尾、竹圍仔、四塊厝等地有沙丘圍繞, 在其中的盆狀低地稱為「湖」。 溪湖鎮公所的資料則提到溪湖的「溪」是大突溪, 是昔日舊濁水溪主河道,乾隆年間一張東螺社的契約 有提到「崙仔厝湖」及「沙仔湖」的地名, 乾隆時期溪湖地區屬二林上堡,而二林上堡的界址東至「番婆庄」 (今番婆里)及「大竹圍」(今大竹里)牛埔界,西至「大圳港」及溪仔岸界, 南至「八份埔」下南洋港界,北至「崙仔厝」崙車路界的界址內, 是屬於大突溪流域,地勢低窪,
apex.cheng
埔心 芎蕉腳 黃緝熙古厝 (上)
清康熙23年(1684)改隸福建省台灣府諸羅縣,雍正元年(1723)由諸羅縣 劃出虎尾溪以北、大甲溪以南之地,設彰化縣治,取「彰聖天子丕昌海隅之化」 前後兩字,命名為彰化。 彰化縣轄十六堡,本鄉屬武西堡,以「大埔心」為最大村莊。 光緒末為彰化縣武西堡坡心區。 埔心鄉位在彰化縣之中心,居鹿港溪上游段, 屬彰化隆起海岸平原。 昔日稱為「大埔心」(另有「小埔心」在今之埤頭鄉合興村), 大正9年改為閩南語近似音之「坡心」, 民國34年底,再正名為今日之「埔心」。 本地的開發比附近鄉鎮稍晚,祖先們蓽路藍縷, 入墾之時這一帶都是荒蕪之地,由於中心之地適於居住, 故稱為「埔心」。 埔心鄉就是典型客家庄。鄉人中七、八成都是客家人, 只不過經歷時間的推移,被周圍強
apex.cheng
埔心 太平村(鳥巢) 張家古厝 (上)
從前的太平地區大致包括現在的太平、經口兩村, 有前莊、後庄之分,前莊以張、邱姓為多;後庄以徐、張為大姓, 大多數來自廣東省。 過去前莊以鳥群棲息之地取名「鳥巢」, 後庄以地方不平靜得名「賊霸厝」。 日治時期以其盜賊已除,地方平靜,正名「太平」。 太平村位於本鄉東南邊,南鄰永靖鄉,北接東門村及經口村, 西接大華村及仁里村,東接員林鎮。 日治時期前莊、後庄曾一度分保而活。 前莊稱太平一保,後庄稱太平三保,其實依保之正式順序名稱。 太平村之前身為坡心派出所之第七保, 而經口村之前身為第八保。 直到民國時期開始後, 才陸續正名為太平村及經口村。 東天宮位於埔心鄉太平村太平路七十二號, 廟中供奉天
apex.cheng
埔心 太平村(鳥巢) 張家古厝 (下)
從前的太平地區大致包括現在的太平、經口兩村, 有前莊、後庄之分,前莊以張、邱姓為多;後庄以徐、張為大姓, 大多數來自廣東省。 過去前莊以鳥群棲息之地取名「鳥巢」, 後庄以地方不平靜得名「賊霸厝」。 日治時期以其盜賊已除,地方平靜,正名「太平」。 太平村位於本鄉東南邊,南鄰永靖鄉,北接東門村及經口村, 西接大華村及仁里村,東接員林鎮。 日治時期前莊、後庄曾一度分保而活。 前莊稱太平一保,後庄稱太平三保,其實依保之正式順序名稱。 太平村之前身為坡心派出所之第七保, 而經口村之前身為第八保。 直到民國時期開始後, 才陸續正名為太平村及經口村。 東天宮位於埔心鄉太平村太平路七十二號, 廟中供奉天上聖母「聖三媽」、
apex.cheng
秀水 下竹圍 黃家古厝
秀水鄉位在彰化縣略中央偏東北, 境內有洋子厝溪與鹿港溪斜貫。 鄉名由來相傳因往昔排水不佳,發出臭味,故稱臭水, 後來已近音雅字秀代之,稱秀水。 昔為巴布薩平埔族(Bob-uza)居住地域, 移民入墾後次地形成村莊。 清時隸台灣府彰化縣馬芝堡及燕霧上堡。 日治後期,大正九年(1920) 實施地方官制大改革, 本地屬台中州彰化郡秀水庄; 光復後民國三十四年底,改為台中縣彰化區秀水鄉。 旋於三十九年底撤除區署,改隸彰化縣秀水鄉。 今彰化縣秀水鄉鶴鳴、頭前二村昔稱馬鳴山。 地名由來不明,惟似與馬姓移民及八卦山有關。 按馬鳴村在馬興東南僅七五0公里, 馬興聚落為乾隆中葉福建省海澄縣人馬清雲入墾所開闢, 又因八卦山距馬鳴山東北方僅五公里
apex.cheng
«
9
10
11
12
13
»